做高原上扎根的雪莲花
首届西部计划志愿者谈海玉老师的经历令人肃然起敬,作为2024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在她的故事里找到了共鸣。谈海玉老师的经历仿佛让我看到,在那片被称为“无树之城”的荒芜中,一株名为“坚守”的雪莲花正以惊人的姿态扎根、绽放。
“只要不去那曲都挺好的。”姨夫的无心之言,如冰锥一般刺破了她对西藏的浪漫想象;“远在阿里,苦在那曲”这句藏族谚语道尽了那曲的严酷:终年不断的大风裹挟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用毛毯堵住土坯房缝隙抵御寒风成了睡前必修课,靠着点燃牛粪生火取暖成了生存必备技能。
我不禁自问:我若置身于这种环境,能否坚持下去?
相较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医疗资源的匮乏更令人感到荒凉。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一次失误便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谈海玉老师初到时,整个传染科仅靠3至4名医生支撑。没有先进的CT设备,诊断结核感染只能依赖使用消炎药进行试错。然而,挑战远不止于此。当地牧民缺乏系统的体检意识,对抽血普遍抗拒,她就从学习藏语入手,拉近与患者的关系,劝导他们积极接受治疗,同时坚持求学,以应对紧急情况。
从“既然来了,就去看看”的尝试,到“家乡不缺我一个,但这里能做的事更多”的坚定,谈海玉老师用真心实意的付出赢得了当地牧民的尊重。当他们开始主动找她看病时,她感慨终于在荒芜中看到了希望。
19年的坚持和奉献也侵蚀着谈海玉老师的健康,报道中尽显对她未竟之志的遗憾。2022年,她以拉萨那曲第四高级中学校医的新身份守护着这群来自羌塘的孩子,校名中的“那曲”二字,意味着她从未偏离志愿之路。脚步移动,灵魂却在此生根。
2024年毕业之际,我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想对曾以优渥政策滋养我成长的新疆大地回馈些许星光。我来到新疆阿勒泰富蕴县,此前对它的印象只有《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中那一句婉转的旋律。直到与朋友结伴游玩,作家李娟笔下“清澈透绿、银波翻滚”的景象才在眼前铺展。但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所见的美景,而是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那沉默的史诗。
站在三号矿坑边缘,目光顺着道路坠入200米深的深渊,这是一个西部志愿者与共和国功勋矿脉的初遇。讲解员的讲述仿佛让耳边传来惊雷般的回响——那是核弹爆炸的轰鸣。矿坑旁的思贤馆里,诉说着当年人们就算肩挑背扛也要将矿石运出矿坑、“苦自己不苦国家”的誓言;玻璃柜中陈列的矿工手稿、立体的矿坑工作示意图,都在陈述着当年工作者的艰辛。
我站在这片“不是海的海”边,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共鸣油然而生,更能理解谈海玉老师当时坚守的不易。
西部计划志愿者像一条匍匐在西部的脊梁,被风和沙锻造得满是沟壑却坚毅无比,记录着个体命运如何与时代使命相融共生。当新一届志愿者走向西部,他们的行囊中早已夹带着一枚种子——那是来自“无树之城”的雪莲花种子,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璐璐整理)
- 上一篇:大疆Mini 5 Pro无人机曝光, 官方续航36分钟
- 下一篇:没有了